这是一篇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文章,把不正确的地方修正过来,修正完成后润色扩写一下
岭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2025/26学年“卓越研究的个人之旅”系列讲座第二场,已于10月28日圆满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岭大跨学科学院院长、跨学科讲座教授陈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工程科学:建构未来的基石》为题,吸引了约六十名师生踊跃参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作为工程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权威学者,陈曦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环境、纳米科技及生物医学等前沿方向的研究,积极以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性挑战。他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方面成就卓著,是该领域的国际先驱之一。过去十余年来,陈教授持续投身于碳中和相关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开发,贡献突出。
陈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在加入岭南大学之前,他曾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并兼任该校地球工程中心主任。陈教授学术成果丰硕,迄今已发表超过400篇SCI期刊论文,累计引用超过20,000次,H指数高达80以上。其杰出贡献获得多项国际殊荣,包括由美国政府颁发的“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PECASE),该奖项被视为美国年轻学者的最高荣誉。
讲座中,陈教授回顾了从资优儿童成长为力学与工程科学领域领军学者的心路历程,强调了内在驱动力与榜样力量在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系统阐释了工程科学作为推动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基石地位,并分享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研究成果,包括受植物果实形态启发的机械解决方案、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关键突破,以及相关成果在产业化应用中的进展。此外,陈教授还展望了未来科研的前沿方向,指出海水淡化、水净化与集水技术、深海探索与资源开发等领域所蕴含的科研机遇与技术挑战。
陈教授认为,持续的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他鼓励青年学子发挥创造力,“关注那些常被忽略的细节,勇于开拓学术新疆域,推动跨学科影响力的产生,并始终保持多元视角思考问题”。他也提醒同学们不仅要把握机遇,更要主动创造机会。
来自跨学科学院的博士生张瑞丰表示,陈教授的演讲深刻而富启发性。他特别认同陈教授在回顾学术历程中所强调的“拓宽知识基础、把握研究趋势”的观点,并指出:“这场讲座不仅激励人心,更为我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卓越研究的个人之旅”系列讲座由岭南大学研究生院策划组织,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邀请校内外管理层及杰出学者分享科研经验,促进博士生和青年科研人员与顶尖学者之间的深度对话。
该系列第三场讲座将于2025年11月26日举行,届时由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讲座教授夏伟立教授主讲。夏教授将以《在香港的足迹:我的认知科学学术之路》为题,分享他在香港的生活经历如何启发其对非白人面孔识别的研究,并回顾超级马拉松长跑中所体验的极限疲劳与幻觉,如何深化他对认知机制的探索。

